今日,复宏汉霖公示其抗PD-1单抗HLX10联合抗EGFR单抗HLX07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单臂临床II期研究(CTR20200312),预计招募56位受试者,该研究PI为上海市东方医院郭晔主任医师,另外还有江苏省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湖南省肿瘤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参与。
主要目的:
1)评价HLX10和HLX07首次输注16周后的ORR。
2)研究联合用药的AE概况。
次要目的:
1)评价HLX10和HLX07 联合治疗癌患者的PFS。
2)通过iRECIST评价HLX10和HLX07联合治疗患者的最佳缓解率。
3)总生存期(OS)。
4)确定HLX10和HLX07联合治疗的免疫原性。
5)HLX10联合HLX07的PK。
探索性目的:
鉴别肿瘤和外周血对试验治疗反应和/或耐药性的生物标志物研究。
试验申请(CXSL1900026)于2019年3月15日,随后获得临床默示许可,“本品(重组抗EGFR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拟和“重组抗PD-1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HLX10)联合,用于治疗复发或转移性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伦理审查同意日期为2020年1月22日,首次试验公示信息日期为2020年3月4日。
附相关文献一篇: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指口腔、鼻咽、口咽、下咽部、喉以及鼻旁组织的鳞癌,占所有头颈部恶性肿瘤的90%。HNSCC是人类第六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全球每年约有60万例罹患此病,约30万例死于此病[1]。其恶性程度较高,5年生存率仅为40%~50%。HNSCC早期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中晚期则通常是以铂类药物和5-氟尿嘧啶为基础的化疗联合放疗,而这些治疗方式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据统计,有超过70% HNSCC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复发或转移[2]。因此,新的治疗方式成为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重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在HNSCC中广泛过表达的酪氨酸激酶受体,其表达通常被认为与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近年来,随着对EGFR的深入研究,其在HNSCC中的功能机制不断被发现。
EGFR是重要癌基因,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呈过表达。据报道,10%~30%的HNSCC患者存在EGFR基因的扩增,80%~90%的患者存在EGFR蛋白的过表达,而EGFR蛋白过表达已被证明与肿瘤细胞的存活能力和干性基因表达有关[7]。过多的EGFR会在细胞膜表面自发地形成同源或异源二聚体,造成EGFR的自发激活,进而激活其下游各信号通路。由于EGFR在HNSCC患者的正常黏膜中同样高表达,所以有学者认为其可能只是细胞在致癌因素暴露下的反应,而非HNSCC的致癌驱动基因[8]。
突变也是导致EGFR持续激活的重要原因之一。EGFR的突变常发生在胞外区、激酶结构域和羧基末端的一些固定的位点,且在不同的肿瘤中,这些位点发生突变的概率也不尽相同。如在胶质母细胞瘤中常有EGFR胞外区的突变,而非小细胞肺癌中突变通常发生在EGFR的激酶结构域[6]。在HNSCC中,EGFR的激活性突变则非常少见,如在肺癌中常见的外显子18或21的点突变以及外显子19的缺失突变,仅存在于0~1.7%的HNSCC[12-13]。有研究发现,EGFR Ⅷ在高达42%的HNSCC中表达,且促进肿瘤生长和侵袭,并增加肿瘤对化疗药物和靶向药物的耐受性[18-19];Szabó等[20]研究认为EGFRⅧ仅在21%HNSCC中表达,且与预后无相关性;而Melchers等[21]则认为HNSCC中根本不表达EGFRⅧ。无论如何,EGFR胞外域的这一缺失突变形成了一个新的抗原表位预测,加之EGFRⅧ特异性地表达在肿瘤细胞,使得这一表位预测成为理想的疫苗治疗靶点。近年来在HNSCC中已经有相关的基础研究。Uhde等[22]研究发现,将带有EGFRⅧ表位的疫苗接种到小鼠体内可以明显抑制表达EGFRⅧ的HNSCC移植瘤生长,联合放疗则可使肿瘤显著缩小。
目前靶向EGFR的药物在头颈部鳞癌中的疗效不如在肺癌中那么显著,即使是唯一通过了FDA的西妥昔单抗,也存在耐药和不良反应等一系列问题。对头颈部鳞癌中EGFR的研究,单纯的靶向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许其与自噬抑制剂或免疫治疗的联合治疗,或以测序为基础的精准治疗会成为新的趋势。相信新的研究成果将会给头颈部鳞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策略。
此前国外也公示过O药/K药联合西妥昔单抗用于HNSCC的临床研究,如NCT03082534、NCT03051906等。
附相关文献一篇: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指口腔、鼻咽、口咽、下咽部、喉以及鼻旁组织的鳞癌,占所有头颈部恶性肿瘤的90%。HNSCC是人类第六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全球每年约有60万例罹患此病,约30万例死于此病[1]。其恶性程度较高,5年生存率仅为40%~50%。HNSCC早期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中晚期则通常是以铂类药物和5-氟尿嘧啶为基础的化疗联合放疗,而这些治疗方式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据统计,有超过70% HNSCC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复发或转移[2]。因此,新的治疗方式成为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重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在HNSCC中广泛过表达的酪氨酸激酶受体,其表达通常被认为与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近年来,随着对EGFR的深入研究,其在HNSCC中的功能机制不断被发现。
EGFR是重要癌基因,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呈过表达。据报道,10%~30%的HNSCC患者存在EGFR基因的扩增,80%~90%的患者存在EGFR蛋白的过表达,而EGFR蛋白过表达已被证明与肿瘤细胞的存活能力和干性基因表达有关[7]。过多的EGFR会在细胞膜表面自发地形成同源或异源二聚体,造成EGFR的自发激活,进而激活其下游各信号通路。由于EGFR在HNSCC患者的正常黏膜中同样高表达,所以有学者认为其可能只是细胞在致癌因素暴露下的反应,而非HNSCC的致癌驱动基因[8]。
突变也是导致EGFR持续激活的重要原因之一。EGFR的突变常发生在胞外区、激酶结构域和羧基末端的一些固定的位点,且在不同的肿瘤中,这些位点发生突变的概率也不尽相同。如在胶质母细胞瘤中常有EGFR胞外区的突变,而非小细胞肺癌中突变通常发生在EGFR的激酶结构域[6]。在HNSCC中,EGFR的激活性突变则非常少见,如在肺癌中常见的外显子18或21的点突变以及外显子19的缺失突变,仅存在于0~1.7%的HNSCC[12-13]。有研究发现,EGFR Ⅷ在高达42%的HNSCC中表达,且促进肿瘤生长和侵袭,并增加肿瘤对化疗药物和靶向药物的耐受性[18-19];Szabó等[20]研究认为EGFRⅧ仅在21%HNSCC中表达,且与预后无相关性;而Melchers等[21]则认为HNSCC中根本不表达EGFRⅧ。无论如何,EGFR胞外域的这一缺失突变形成了一个新的抗原表位预测,加之EGFRⅧ特异性地表达在肿瘤细胞,使得这一表位预测成为理想的疫苗治疗靶点。近年来在HNSCC中已经有相关的基础研究。Uhde等[22]研究发现,将带有EGFRⅧ表位的疫苗接种到小鼠体内可以明显抑制表达EGFRⅧ的HNSCC移植瘤生长,联合放疗则可使肿瘤显著缩小。
目前靶向EGFR的药物在头颈部鳞癌中的疗效不如在肺癌中那么显著,即使是唯一通过了FDA的西妥昔单抗,也存在耐药和不良反应等一系列问题。对头颈部鳞癌中EGFR的研究,单纯的靶向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许其与自噬抑制剂或免疫治疗的联合治疗,或以测序为基础的精准治疗会成为新的趋势。相信新的研究成果将会给头颈部鳞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策略。
此前国外也公示过O药/K药联合西妥昔单抗用于HNSCC的临床研究,如NCT03082534、NCT03051906等。
评论